温岭市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转型的联动性分析
江 婷
内容摘要:近年来,温岭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温岭的人口发展现状伴随着经济的高端转型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这些新特征将成为今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来的主要统计指标,讨论分析温岭市人口现状与经济转型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人口现状;经济转型;联动性
一、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转型的贡献因素分析
(一)人口稳步增长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保障。
人口规模扩大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对经济转型的突出贡献表现为两大方面:劳动力供给保障和消费需求扩张。
1.人口总量增长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保障。
人口增加是保障劳动力供给增加的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力提供的智力要素和体力要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岭市常住人口为136.68万人,同“五普”时期的116.2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0.40万人,增长17.54%,年平均增加2.04万人,增长1.63%。增幅高于台州市同期的1.48%和全省同期的1.53%的,更高于全国大陆同期的0.57%。人口总量的稳步增长为温岭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从“六普”数据来看,温岭市劳动适龄人口达为94.88万人,占总人口的 69.4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6.32万人,增长20.77%,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了1.86个百分点。
2.人口总量增长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劲的消费需求动力。
人口是消费需求的载体,人口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规模,而消费规模决定了产品市场规模,进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增长型开始向“投资-消费”平衡拉动型转变。而在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其核心就是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把扩大消费作为主要方向。因此,人口总量增长带来的购买力的大幅提升直接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张,有效地提高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2000年,温岭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0.44亿元,到2010年末,已经达到235.53亿元。
表2: 各普查年间人口规模、消费水平及国民生产总值情况一览
|
1990年(四普) |
2000年(五普) |
2010年(六普) |
普查人口数(人) |
98.47 |
116.28 |
136.68 |
生产总值(亿元) |
16.12 |
165.66 |
581.4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7.47 |
60.44 |
235.53 |
人均GDP(元) |
1505 |
14590 |
48916 |
(二)“人口红利”效应对经济转型提出了必然要求。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温岭市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所占比重从“五普”的16.87%下降为13.35%,下降3.52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比重的迅速下降,带动少儿抚养系数、总抚养系数的降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少儿抚养系数、总抚养系数分别比“五普”下降5.40和4.82。全市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为94.88万人,占总人口的 69.42%,劳动适龄人口总量较大,短期内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温岭市仍将处于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
表3:人口抚养比变化情况一览表
|
2010年“六普” |
2000年“五普” |
1990年“四普” |
0-14少儿人口比重 |
13.35 |
16.87 |
25.04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 |
9.72 |
8.94 |
7.18 |
老少比 |
72.86 |
53.01 |
28.67 |
少儿抚养系数 |
17.35 |
22.75 |
36.95 |
老年抚养系数(65岁及以上) |
12.64 |
12.06 |
10.59 |
总抚养系数 |
29.99 |
34.81 |
47.54 |
年龄结构类型(对照表9-5) |
老年型 |
老年型 |
成年向老年过渡 |
然而人口转型理论告诉我们,人口红利期只是人口变迁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人口红利将通过各方面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将不断减少,同时伴随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呈现,人口红利终将逐渐枯竭。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发展的过程中,温岭市无可避免地形成了依赖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特定增长模式。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尽管目前 “人口红利”仍未完全退出,但面对着原料价格上升、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实际情况,“人口红利”也显得成色不足。另一方面,阻碍人口流动的藩篱正逐步被打破,市内的劳动适龄人口也会因福利待遇等利益比较而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向市外流动。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适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劳动力短缺最终会到来,仅仅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将不能维系经济的持续增长。当“人口红利”彻底退出后,不仅传统的产业模式无法持续,反而会形成产业真空,专业升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内生动力。
21世初至今,温岭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道,10年间全市经济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8916元(按2010年的平均汇率6.7695折算为7225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4.3:52.6:33.1发展为2010年的7.2:53.4:39.4,主要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的趋势。
从经济结构和就业人口分布的匹配度来看,第一产业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为2.3个百分点,比2000年偏离减少了3.7个百分点,结构偏离度已明显改善,但仍呈负值。十年间,随着农业投入的逐步加大,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产业规模与劳动力配置状况仍较不对称,说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农村劳动力就业仍相对不足,农业的比较受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的偏离度从2000年负1.8个百分点演变至2010年的负11.6个百分点,主要是区域调整后第二产业比重“被动式”的急剧下降的影响所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0年7.8到2010年的正值13.9,显示当前的偏离度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吸纳就业人员的潜力较大。目前,温岭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仅为39.4%。
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步从不均衡走向比较均衡”的内生引力作用下,温岭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内在的要求。
表4:温岭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情况
产业 |
2010年 |
2000年 |
||||
|
产业 |
2010年 |
2000年 |
|
||
产业 |
2010年 |
2000年 |
||||
产业结构 |
就业结构 |
偏离度 |
产业结构 |
就业结构 |
偏离度 |
|
第一产业 |
7.2 |
9.5 |
-2.3 |
14.3 |
20.3 |
-6 |
第二产业 |
53.4 |
65 |
-11.6 |
52.6 |
54.4 |
-1.8 |
第三产业 |
39.4 |
25.5 |
13.9 |
33.1 |
25.3 |
7.8 |
二、 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人口就业压力的增大将制约经济转型的步伐。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为94.88万人,比重为 69.4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了1.86个百分点,十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6.32万人。而10年间,温岭就业人口在劳动适龄人口大幅上升的基础上,就业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却由2000年的98.59%下降到了2010年的97.85%。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改制,就业人口将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农村,随着“双转移”的不断推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趋势也将继续加强。庞大的就业需求人群与工作机会将产生较大的矛盾,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二)劳动力资源质量偏低使经济转型后劲不足。
劳动力资源质量主要包括就业人口的生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两方面。目前温岭市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较大,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比较高,劳动力资源供给相对充裕,但劳动力资源质量偏低,使经济转型升级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
1.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影响就业人口质量。
根据“六普”数据,将温岭市劳动适龄人口分为16至24岁、25至44岁、45至59岁(其中女性45至54岁)三个年龄组进行比较分析。温岭市劳动适龄人口中,第一组比重为20.34%,第二组为55.03%,第三组为24.6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6-24岁和25-44岁组的劳动适龄人口趋向减少,分别下降3.73和1.91个百分点;45-59岁组呈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5.64个百分点。从数据可以看出,温岭市的劳动适龄人口,中老年劳动人口比重日趋上升,劳动力结构趋向老化,必将影响总体就业人口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升级。
2.就业人口文化素质整体偏低,高层次人才缺口明显。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汇总数据,2010年温岭市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就业总人数的5.49%,高中占10.25%,初中占45.27%,小学占34.94%,未上过学占4.05%。大专以上、高中、初中文化程序占比分别提高了3.53、2.35个和9.18个百分点。虽然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学历层次中仍以高中以下为主,这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劳动力素质需求仍非常不匹配。
从分产业来看,在温岭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中,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占73.15%,初中文化程度占23.83%,高中文化程度占2.81%,大学文化程度占0.2%。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文化素质极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进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中,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占36.64%,初中文化程度占44.39%,高中文化程度占2.81%,大学文化程度占0.1%。文化素质也偏低,不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可见,就业人口文化偏低,高层次人才缺乏将成为影响温岭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严重障碍。
(三)人口分布不平衡将制约经济转型的空间范围。
近年来,温岭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也在继续扩大,部分镇街道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工作机会、发展前景等因素促使人口自发流动,使温岭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剧。在全市16个镇(街道)中,人口密度超过4000人的有3个街道,分别为横峰街道(4871人)、城北街道(4585人)和太平街道(4550人);人口密度不足千人的有6个镇,其中最低的为城南镇,每平方公里只有564人。(见表7)(按2010年上报的土地面积926.3平方公里计算) 区域经济的单极发展必将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呈现过度集中的趋势,不仅不利于全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全市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表7: 分地区人口密度变化情况
单位:人/平方公里
地 区 |
2010年 “六普” |
2000年 “五普” |
人口密 |
全 市 |
1476 |
1255 |
220 |
太平街道 |
4550 |
3453 |
1098 |
城东街道 |
1729 |
1278 |
451 |
城西街道 |
1887 |
1190 |
697 |
城北街道 |
4585 |
2323 |
2263 |
横峰街道 |
4871 |
4669 |
202 |
泽国镇 |
3042 |
2274 |
768 |
大溪镇 |
1266 |
970 |
297 |
松门镇 |
1237 |
1122 |
115 |
箬横镇 |
947 |
982 |
-35 |
新河镇 |
1517 |
1316 |
201 |
石塘镇 |
2332 |
2896 |
-564 |
滨海镇 |
991 |
949 |
42 |
温峤镇 |
954 |
709 |
245 |
城南镇 |
564 |
574 |
-10 |
石桥头镇 |
622 |
783 |
-161 |
坞根镇 |
583 |
615 |
-32 |
三、把握趋势,统筹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和人口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将是温岭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深化和关键期。在这一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人口发展与经济结构优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是温岭市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紧扣发展目标,把握趋势建立平衡人口模式。
“工业立市、服务业兴市”是温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诠释,经济发展转型的动力由主要依赖投入转向投入、人才、创新的统一,由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求转向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幸福延续。人口是统筹各目标的基础要素,面对未来五年、十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制定人口的发展目标和政策,需有更全面、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充分兼顾内部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人口与外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匹配;既达到预期的规模,又在质量、结构、分布多方面处于有机平衡的理想状态。当前应当高度关注经济发展转型中隐含的人口问题和挑战:既有效调控人口增长,又提前应对老龄化;既控制人口规模密度,又科学优化人口结构比例分布;既强化完善规划政策引导,又避免政策洼地,阻碍人口有序置换;既考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又确保足够的高质量劳动年龄人口。统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发展。
(二)提前谋划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经济转型的创新活力。
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温岭市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13.29万人,比“五普”增加2.89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9.72%,比“五普”时上升0.78个百分点。全市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全国、全省高出0.85、0.37个百分点。根据国际常用规则,温岭市老年人口系数已属于“老年型”社会标准,必须开始正视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正视其对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现实和潜在影响。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一系列社会矛盾也将日益显现:国民经济和被抚养人口负担加重,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健费用、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等财政支出急剧上升,减少对生产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进入老龄化社会,消费支出、储蓄呈减少趋势,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老龄者人均消费额少,抑制经济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拥有生产技能和革新能力的年轻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技术的进步,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支撑经济转型的更高要求,历史上西欧、北欧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大都面临过这种局面,不得不依靠吸引外国劳动力来补充。为此,在对人口总量、人口素质进行调控时,增加人口平均年龄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有效补充富有创新动能的劳动年龄人口,谋划更长远的发展。
(三)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加强经济转型的高层次人才供给。
高层次从业人才的增加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主导性因素。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总量过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提升从业人才的技能更有赖于在现有基础上,努力营造人才成长、集聚和人口潜能发挥的良好城市软环境。
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环境,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完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为人才成长集聚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二要努力营造符合人才个性化需要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进程,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为各类国际化人才提供高品位的生活环境。丰富各类创新创意创业载体的服务功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各类创新、创意人才多元化、个性化的特殊需要。三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尊重首创,保护首创,使保护创新成为一种社会氛围和公众意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立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机制,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尊重差异、宽容个性、包容多元,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的人文环境。
(四)引导人口适度有序流动,打造高端人才的磁场引力。
自2000年“五普”以来,温岭常住人口以每年1.63%的速度增长,人口密度也由2000年的每平方公里1255人增加到2010年的每平方公里1476人,增加了220人,是全省每平方公里535人的2.76倍,更是全国每平方公里140人的10.54倍。过高的人口密度给资源环境的负荷与国际化宜居城市的标准有极大的差距。交通、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环保、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公共管理均因人口密度难度提高。最高端的产业理应配套最顶级环境,推动人口的有序流动,以高端高效集约的人口置换低质庞大的群体,控制较高的人口密度对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连锁限制,已经是不言而喻。
但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近年来温岭市的人口流动趋于稳定,稳定的人口是经济转型的必须,也同样说明人口的流动置换量降低。兼之温岭市优越完善的文化、教育、保障、医辽等公共资源,成为各层次人口的理想居留地,此时应把握各项社会服务管理政策的适度合理,各项政策目标选择的有机统一,避免形成优惠政策洼地,滞缓人口流动。政策着力点不仅聚焦高端顶尖人才,更要关注多层次且有一定规模年轻人才的服务引进,将年龄结构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内容,其关系长远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解决夹心层的住房生活成本等问题,优化年龄结构。
(作者单位:温岭市统计局)Copyright 2018 www.wld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温岭市委党校网站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太平街道万泉东路88号 邮编:317500 电话:0576-86179015 邮箱:wlswdx@163.com 浙ICP备100264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