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生存状况与政策建议
——基于温岭市少数民族群体的问卷调查分析
温岭市委党校课题组
内容摘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温岭市,并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和交往的日益频繁,这里集聚了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接近十万人,取得温岭户籍的数千人。这部分群体生存状况如何,民族政策落实与否,社会融入情况怎样,在当下尚未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具有温岭户籍的少数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着重了解其人口学特征、经济生活状况、政治认知与参与状况、社会生活状况、关系网络、内心感受与现实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地方党委政府出台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公共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体;生存状况;政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在秉持平等、团结、互助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从公共政策视角看,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辅之以特殊的民族优惠政策;同时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以及到城市谋生的少数民族人口急聚增加,我国对于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群体也采取了相应的照顾措施。如1993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以扶持城市少数民族群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都把城市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来对待。这些举措为各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团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我国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也吸引了大批少数民族的务工人员来此就业和定居,就浙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温岭市来说,少数民族常住人口①达9.8万人;同时,经婚姻结缘和人才引进等途径,已有2495名少数民族群众加入了温岭籍,分布在全市所有镇(街道)的552个村(居)。这部分群体生存状况如何,民族政策有效落实与否,社会融入情况怎样,均未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换言之,这些散居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至今尚未进入党委政府公共政策的规划之内。从我们掌握的大致情况看,与当地农村地区的居民相比,即使已取得了温岭户籍的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也大多比较艰难,收入微薄,自身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加之话语权缺失,致使其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行将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本文以具有本地户籍的少数民族群体为对象,着重研究其人口学特征、经济生活状况、政治认知与参与状况、社会生活状况、关系网络、内心感受与现实需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而指出当下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遇到的突出问题,以期为地方党委政府出台惠及少数民族群体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课题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一是少数民族群体的性别、民族、籍贯、年龄、职业、户籍途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基本情况;二是少数民族群体的家庭(包括个人)经济状况;三是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认知与参与情况;四是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状况。
基于少数民族群体散居的特征,调查使用分层抽样和偶遇抽样的方法选取对象,以少数民族群体较集中的乡镇为调查单位,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详细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基本情况。调查地域包括:城南、大溪、泽国、箬横、新河、坞根、横峰等镇(街道)。问卷采用一问一答的填写方式,设计问卷14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9份。调查者在问卷过程中,根据对方情况和意愿,有选择地对部分受访者做了个案访谈。
二、温岭市少数民族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1、性别、民族、籍贯
据对129名调查对象的资料统计显示,温岭市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女性占了绝大多数,达93.8%。这种现象跟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传统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温岭市紧邻海洋且多山丘,缺乏区位优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有尚学经商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逐渐宽松,一批温岭人率先打破传统束缚,带着足以维持生计的技术特长和敢想敢干不服输的打拼精神,闯荡于全国各地“讨生活”, 就这样,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讨生活”的同时也“讨来了少数民族老婆”;另一方面,由于温岭具有沿海地区的先发优势,吸引了大批“外来妹”,她们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女子遂与本地小伙自由恋爱,直至步入婚姻殿堂。当然,也有一些“打工仔”因此成为了本地人的“上门女婿”。与此同时,通过人才引进的形式,招来了一批少数民族英才,这些人以男性居多,但总体数量有限。就民族成分来说,样本与实际相差不大。温岭市共有少数民族32个,其中超过百人的分别是:壮族(592人)、土家族(542人)、苗族(290人)、彝族(172人)、布依族(114人)、侗族(101人)、畲族(101人)。就籍贯来说,温岭市少数民族大多来自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与中国整体民族分布大体相当,同时也与来此地打工人数的多少有关。
2、年龄、职业、户籍途径
从少数民族群体的年龄特征看,主要集中在20-29、30-39和40-49等3个年龄段,分别约占10.0%、59.7%、26.3%,(见图1)另外,50岁以上的约占3.8%,年龄的分布大致与经济增长时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30多岁和40多岁的女性大多为“60后”和“70后”,刚好与温岭市上世纪80、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
图1:年龄结构
就个人职业来说,由于他们多数人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缺少一定的谋生技能,加之温岭市的个私经济比较发达,因此,打工是他们合乎理性的选择(见表1)。
表1:职业分布
职 业 |
打工 |
个体户 |
企业主 |
公职人员 |
家政服务 |
无业 |
% |
63.5 |
11.6 |
2.3 |
3.8 |
6.2 |
13.2 |
从他们的户籍取得途径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确立婚姻关系;二是人才引进。而确立婚姻关系又有三种情况:一是男子在外地与少数民族女子结婚,而后女子随丈夫将户口迁入温岭;二是外地少数民族女子嫁给温岭籍男子后取得了本地户口,并以这种形式的居多;三是来此务工的少数民族男子与温岭女子结婚,当上了“上门女婿”后再取得温岭户籍,这些多为个案。(见表2)
表2:本地户籍取得的途径
户籍途径 |
随夫迁入 |
外地嫁入 |
人才引进 |
上门女婿 |
% |
16.2 |
76.7 |
3.8 |
3.1 |
3、文化程度、宗教信仰
根据样本统计,少数民族群体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居多,约占39.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37.2%,两者相加超过了2/3;另有不识字的约占6.9%;高中中专毕业的约占6.9%;大专以上毕业的只有4.6%。可见少数民族的总体文化程度比较低,这也与当地农村居民受教育状况大致相当。
从宗教信仰来看,39%的受访者称没有信仰,在有宗教信仰的群体中,信仰佛教的占了一半,达50.3%,其次为基督教,约占8.5%,再其次是天主教,约占1.5%,另有极个别的信仰伊斯兰教。由于民间对佛教、道教和祖宗崇拜的朴素理解,我们可以将其皆归入民间信仰一类,而那些自称没有任何信仰的人其实都或多或少是民间信仰者,因此,可以推断,大约90%以上的少数民族群体信奉的是中国民间信仰。另外,由于温岭市农村地区的基督教发展比较兴盛,因此,在这些人中间有一定比例的基督徒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少数民族家庭的经济状况
1、收入水平
调查显示,2/3以上的家庭的年纯收入不足3万元,1.5万-3万元之间的约占27.9%,1万-1.5万元的约占20.1%,不到1万元的达24.8%,如果按一家3口人计算,人均年纯收入只有3000元多一点,这只相当于2011年温岭市农民人均收入的零头,应属“低保对象”,然而当我们问他们的家庭是否是低保户②时,大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居然不知“低保户”为何物。不过我们还是但愿他们所填报的1万元家庭年纯收入为其保守的数字。
就个人年纯收入而言,2万以上的约占13.9%,1万-2万元的约占26.3%,0.5万-1万元的约占24.8%,0.25万-0.5万的约占19.3%,不到0.25万元的居然达15.5%。总体看,这些数字差不多与其家庭年纯收入相匹配。
2、支出情况
少数民族群体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在温岭市当前的消费水平下,购买食品的支出并不算多,表明社会总体在进步。(见表3)
表3:购买食品的选择分布
购买食品情况 |
高 |
较高 |
一般 |
微不足道 |
% |
6.2 |
6.9 |
82.4 |
4.5 |
当我们问及他们家庭的主要开支项目时,多数人回答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和医治疾病。(见表4)
表4:家庭的主要开支
开支项 |
子女教育费 |
医疗费 |
子女婚嫁费 |
投资 |
其它 |
% |
64.3 |
18.3 |
10.4 |
4.6 |
2.4 |
之后,我们又问到了他们家庭负担的情况,其实这一问题应当与家庭主要开支项有相近之处,只是我们想以此进一步了解他们家庭的主要开支具体用于何处。(见表5)
表5:家庭的主要负担
负担项 |
赡养70岁以上老人 |
照顾家中残疾人 |
中小学生就学 |
大中专学生就学 |
% |
44.9 |
8.5 |
31.1 |
15.5 |
3、家庭设施与自我评价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多数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讯、通路、通邮,许多温岭人家庭生活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家庭也不例外。但由于收入较低,文化程度不高,一些人除愿意购买手机、电视、冰箱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之外,像电脑等高科技的电器拥有率还很低;再者,洗衣机的拥有率也不高,受访者认为“农村水费太高”,“不如动手到河里洗衣服”;另外,手机拥有量远高于固定电话,原因是因为“两者齐用消费不起”;至于家庭轿车,对他们大多数来说,自然是“玩不起的”奢侈品。(见表6)
表6:家庭设施情况
家庭设施 |
轿车 |
彩电 |
冰箱 |
洗衣机 |
固定电话 |
手机 |
电脑 |
% |
13.9 |
98.4 |
82.9 |
68.9 |
54.2 |
93.7 |
53.4 |
当问我们及他们家庭状况在当地所处的水平时,回答结果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几”字形状,这个形状与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形状较为相似。(见图2)
图2:家庭状况的自我评价
(三)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认知及参与状况
1、对少数民族政策及男女地位的认知
调查显示,近90%的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民族政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也印证了当前散居在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较少感受到现有民族政策的温暖。不过他们对男女地位的平等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超过2/3的人认为男女不应当有差别,认可男女平等,这个认知表明,这是他们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耳濡目染的结果。(见表7)
表7:政治认知情况
民族政策的认知 |
很多 |
较多 |
一点点 |
不知道 |
% |
4.7 |
6.3 |
44.1 |
44.9 |
男女地位的认知 |
男主外女主内 |
男人当家 |
女人当家 |
男女平等 |
% |
18.6 |
3.8 |
6.2 |
71.4 |
2、对民主选举的认知与参与
在接受我们访问的少数民族群体中,他们对民主选举的认知程度比较高。多数人认为,民主选举比过去的行政任命好,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来都没有参加过村里的任何选举。理由是:“反正也没有人选自己,为咋去选呢?”还有的说:“选谁都一样,不关我的事。”这种心态表明他们对政治比较冷漠,同时也表明他们距离真正融入到当地社会,还有一些路要走。(见表8)
表8:政治参与状况
对选举的认知 |
选举有用 |
选举没用 |
选举比任命好 |
任命比选举好 |
% |
40.3 |
18.6 |
36.5 |
4.5 |
选举参与情况 |
每次都参与 |
多次参与 |
偶尔参与 |
从未参与 |
% |
4.3 |
20.5 |
34.1 |
41.1 |
3、遇到外部冲突或纠纷时的态度和行为
当我们问及假如在家庭以外遇到什么重大冲突或矛盾纠纷该怎么处理时,有56.5%的回答找村(居)干部解决,24.8%的说“找政府”,14.4%的选择“自行解决”,还有4.2%回答找社会上“有势力的人”解决。至于为什么多数选择找村(居)干部,而只有1/4的选择找政府组织呢?有些人回答是,“因为村干部离我们近,政府离我们远么”,有的回答“村干部是我们选的,当然找他们”,有的回答“政府的人一个都不认识,找有什么用”,还有的说“除非打官事、上访找政府”。由此看来,我们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关怀度都还比较欠缺,政府在他们心目中似乎还有一些陌生。
(四)社会生活状况
1、闲暇生活
与农民和打工群体一样,文化程度总体不高的少数民族群体的空闲生活十分单调。由于他们劳作时间很长,有时甚至谈不上有什么闲暇生活。调查表明自认为空闲生活丰富或比较丰富的只占8.6%,51.2%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空闲生活很单调,另有40.2%的回答为“一般”。总体上看,他们多数都是通过看电视来打发劳动之余的时间,其次就是上网,再其次就是做家务、聊天、打牌或打麻将与其它。(见表9)
表9:闲暇生活状况
闲暇生活 |
看电视 |
上网 |
做家务 |
聊天 |
玩牌 |
其它 |
% |
63.1 |
18.6 |
6.2 |
4.3 |
3.8 |
3.8 |
当然,村(居)有时一年也能放几次电影来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但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仅仅有5成的人去看过电影。至于为什么不去看电影,他们大多回答是“自己文化水平低,看不懂”、“没咋意思”。这时我们会顺便问及他们对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没有超出预料,有93.3%认为“太重要了”,但也有人认为“钱更重要”,有人认为“可有可无”,还有个别的认为“不能当饭吃”。
2、社会关系
少数民族群体通常情况下,同一民族之间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除非有些少数民族人数极少,没有办法取得联系。一般是先期来到温岭的个体,他们会尽量争取老家的亲戚或同族人也加入其行列,一方面出于“做好事”的动机,更主要的是便于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满足其“社会交往”的需要。从抽样调查所得的数据看,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交网络带有十分浓厚的乡土性,具体表现为与他们关系好、来往最频繁的就是“老乡”,其次才是邻居、工友之类。
3、社会融合
他们中的多数人对温岭人的总体评价是较正面的,这可能跟他们多数人很快融入本地的生活有关。一是,他们来到温岭后,是以当地人的妻子(丈夫)身份出现的,当地人对他们不友好,就等于对当地人不友好;二是,他们中的多数人来到温岭后不久就学会了本地话,这样一来,由于语言上的相通性,从而降低了他们之间的陌生与隔阂程度。(见表10)三是,他们日常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尽量模仿当地人的样子,若不仔细打探,很难把他们与当地人区分开来。基于此,也就加快了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步伐。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随着与汉民族的不断融合,会逐渐失去其本民族的特质,从而流失了应有的文化多样性。
表10:社会融合状况
是否会讲温岭话 |
会讲 |
会讲一些 |
听得懂但不会讲 |
听不懂 |
% |
52.7 |
39.5 |
5.4 |
2.4 |
同当地人相处情况 |
很好 |
一般 |
因语言障碍不常交流 |
感觉受歧视 |
% |
48.1 |
44.9 |
4.6 |
2.4 |
三、少数民族群体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特别想知道少数民族群体对未来生活的打算,更想了解他们当前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总体讲,他们多数人还是希望多增加一些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对现实生活表示无可奈何和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增加较困难
有的妇女由于文化水平低,就业困难,只好在家里做零工,如做鞋帮、织帽、绣花等,同时还得照顾小孩,赡养老人。她们的丈夫一般在外打工,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出海打鱼等劳动强度大的行业,收入也很有限。有些人的丈夫自幼身患残疾,丧失了基本劳动力,靠妻子养活。还有些由于供子女上学、医治疾病等原因,家庭开支很大,负担非常繁重,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全家最基本的温饱,甚至有些连生病就医、小孩读书都无力承受。
案例1:城南镇吴祖香女士(土家族),1989年来到温岭,丈夫身体不好,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有一儿一女,儿子20岁,高中毕业后去山西学习牙科治疗技术,学费开支很大,女儿13岁,就读城南镇中学。另外,她家因建房欠下13万元的债务,目前家中只能靠自己踏鞋帮补贴家用。丈夫有时候在外打工,每年全家仅有1万左右的收入,生活相当艰难。
案例2:横峰街道陈开秀女士(布衣族),有一个11岁的儿子,家庭条件本来较好,前年她的丈夫因脊椎生肿瘤病动过大手术,在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后,家里一贫如洗。去年她家里又发生了火灾,财产和经济损失很大。而她本人经常肚痛在温岭市医院均查不出病因,目前因为经济拮据不能去大医院看病,只能整天以泪洗面。
(二)家庭居住条件差
由于收入低,一些少数民族家庭居住条件非常差,也盖不起新房子,只能蜗居在简陋的石板房里。有些房子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遇刮风下雨,晚上都不敢睡觉。有些家庭由于人口多,只能在外面租非常便宜的房子。
案例3:坞根镇西里村李利开女士(白族),有一儿一女,丈夫因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家住山坡上,石头平房,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除此之外无任何家具,因生活窘迫,她只好带着儿女回到云南娘家生活。
(三)精神压力比较大
一些人远离家乡,思念故土,由于经济的原因,很少回老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团聚。而在当地,有时也会遭到一些村民的“白眼”和“低看”,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一些妇女由于感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找不到家的感觉,她们的精神压力很大,个别人因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案例4:城南镇横溪村陈秀娥女士(土家族),丈夫身有残疾,丧失劳动力多年,今年春天没有查出什么毛病就去逝了,自己也久病缠身,家徒四壁,亲戚都不敢登其家门,读高中的小孩只好辍学在家帮助料理家务。
案例5:泽国镇双峰村黄春香女士(壮族),丈夫与其离婚,不仅分文不给,还将她赶出家门,流落街头。
(四)享受优惠政策少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国家有关民族政策,本来有特殊的政策可以享受,帮助他们发展经济,保障其合法权益。但是,目前温岭市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扶持政策,基层政府在工作中也没有把少数民族群众当作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对待,造成了党的民族政策在散居的少数民族群体中得不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事实上成为温岭市新的弱势群体。但有些问题仅仅依靠弱势群体自己的打拼是解决不了的。因此,他们的确需要有外界伸出援助之手来拉一把,当然若能给他们一些开发性的扶贫项目,对他们的帮助就会更大。经过问卷统计,我们列出了他们当下最需要帮助的几个方面。(见表11)
表11:少数民族群体急需帮助的项目
所需项目 |
信贷 |
子女读书 |
医治疾病 |
就业培训 |
改善居住条件 |
法律援助 |
其它 |
% |
26.3 |
25.5 |
13.9 |
10.8 |
10.0 |
3.8 |
9.3 |
四、改善少数民族群体生存状况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民族工作机制,建立少数民族工作三级网络体系
贯彻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唯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才能产生一定的工作效应。一是在市级层面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统战的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成员,明确工作职责,统一指挥全市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工作,预见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并有效监督各地民族政策贯彻实施情况。二是乡镇一级要在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少数民族工作协调小组,有条件的镇(街道)应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或少数民族之家,可以直接为少数民族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三是在村(居)一级(有10户以上少数民族家庭的)要建立少数民族工作站或联络点,开展经常性的少数民族摸排工作,掌握少数民族群众的动态,定期上报相关统计信息。通过建立三级民族工作网络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机制,为做好少数民族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做到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宣传平台,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三是要使温岭市民都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以增进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隔阂,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进而推动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
(三)制定专项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扶持力度
鉴于少数民族群众遇到的困难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出台农村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优惠政策,制定帮扶方案,提供扶贫项目。市财政每年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帮扶和支助,对大病就医、子女入学、身体残疾、建造新房、危房改造、意外事故等进行一些资金或实物上的救助,从而使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更多的资金主要用于帮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发展经济,引导他们走上致富道路,从而增加家庭收入,不断改善生活。如举办科技或职业教育培训班,提供农村致富实用种养殖技术或直接提供商品猪仔、商品鸡仔,提供小项目启动资金或小额贴息贷款,为有子女读书的家庭发放“教育券”等措施。
(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少数民族结对帮扶工作
做好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一是要争取各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采取一个部门联系一个乡镇、一个单位联系一个村、一个党员干部联系一个困难群众的办法,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二是争取慈善机构的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对少数民族特困难家庭实施即时救助,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要争取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企业家与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吸纳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进厂做工,以此改变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家庭贫困状况,使他们能够早日走出困境。
总之,只要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形成一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少数民族工作氛围,就一定能够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大发展和大繁荣目标。
注释:
①常住人口: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常住人口=户口在本辖区人也在本辖区居住+户口在本辖区之外,但在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待定(无户口和口袋户口)+户口在本辖区但离开本辖区半年以下的人。
②低保户:此乃动态概念。2011年温岭市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家庭为低保户。
参考文献:
[1]王希恩.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流迁及应对原则[J].民族研究,2005(3).
[2]蔡正非、李喜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与协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夏骏.谈谈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问题[J].黑龙江民族从刊.1995(2).
课题组组长:潘学胜;课题组成员:陈鼎、马超峰、易青华Copyright 2018 www.wld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温岭市委党校网站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太平街道万泉东路88号 邮编:317500 电话:0576-86179015 邮箱:wlswdx@163.com 浙ICP备10026475号